雲林縣土庫鎮崙內里


基本資料

  位於台灣雲林縣土庫鎮西部的一個里。北接馬光地區西平里及南平里,東鄰大荖里,南接埤腳里,西與褒忠鄉中民村、元長鄉後湖村為鄰。里名的由來是早期庄內有許多沙崙(沙丘),村庄建在沙崙間的低地,因而稱為「崙內」,舊地名為菅蓁十八庄(臺灣話:Koaⁿ-chin cha̍p-peh-chng),因早期庄內沙崙遍佈長滿芒草(菅蓁,臺灣話:koaⁿ-chin),聚落達十八處而得名。

高雄市大樹區大樹里


基本資料

  本里先民多由福建遷入立庄約百餘年。日治時期,本村村民分居於新吉庄,大坪頂,龍目井口及檨腳等處,光復後分村,本村現轄新吉、大坪頂,後部仔等三處,統稱為大樹村。自99年12月25日因縣市合併後改為大樹里。

  本里舊名大樹腳庄,相傳距今二百年前,本村東方高屏溪有樹齡百年榕樹,後因溪水氾濫,村庄被水沖失,乃遷至現大樹新吉庄集結,又得名新吉庄,二戰後改名為大樹村,本里居民多屬閩籍,以務農為主,其作物為荔枝、香蕉、蔬菜。多信奉佛教,吳、林、陳、張姓居多,自99年12月25日因縣市合併後改為大樹里。

屏東縣里港鄉中和村


基本資料

  中和村舊名五十戶,相傳日據時期,有日本移民五十戶,來台居於此地種植菸草,後來因洪水暴漲,造成三十戶移居土庫北安、八戶庄。目前居民係後來由福建遷來定居。

  光復後原為詗雄縣里港鄉瀰力肚村,民國三九鄉中和村。本村居民,原有浙江省溫領縣遷居大陳義胞約60戶定居於此,因後代均出外謀生,目前僅存數人。現全村有320戶,人口1,121人,居民均為閩籍,大都務農為生。

  村內有土庫國小,為原溪北四村居民求學唯一之國校。

資料來源:屏東縣里港鄉公所

臺南市關廟區東勢里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112-01_3_orig-1.jpg

基本資料

  關廟區地形南北長東西短,中正路由中穿過,東勢里正好位在中心地帶,巧的是,里的形狀酷似一顆小心臟。東勢里面積只有2.0000平方公里,在關廟區屬於小地域,人口卻高居第二,僅次於香洋里,民國92年人口數最多曾達到4099人。
  東勢里北與松腳里、香洋里為鄰,南面有五甲里、深坑里兩里交界。從五甲國小兩邊道路四維街或和平街進入,經松腳里再往南就到東勢里。
里內有東勢、韮菜寮仔、美國厝、山下、潭仔墘、山仔頂、窩坑仔、窩潭、大坵園、柑仔園等舊地名。
  里域曾有一條溪,一般人稱之窩坑仔,從大潭埤西面水閘門流下,彎彎曲曲繞經庄內大部分區域,灌溉當地稻田。另有一條由窩潭往西流經四甲廟(福德廟)最後兩條水流皆匯入五甲溪。
  日治時期,日本對台灣人經濟限制很多,人丁常被徵調去義務勞動,農村生活十分困苦,東勢里人除了耕作土地外,也兼做篾器。
  東勢里農作物有鳳梨、綠竹筍、稻米、甘藷。關廟人天生手巧,頭腦聰明,農餘閒暇懂得利用周遭竹子製作各類日常用品。剛開始每村製作不同竹器,有的村莊專門編製篩子,有的專門笠胎,或是米籮,針對生活需要,各里越做越多,最後不再區分。
  很多孩子讀書到13、4歲,便去砍竹子做「大粒壺」、「客人粒仔壺」…,做到娶妻生子還在做,做好成品,便有人從外面來收購,魚簍則送去養殖魚塭,如將軍、七股販賣。
  在政府規定種植甘蔗要交予會社時期,甘蔗需先捆紮結實再交給台糖公司。庄內人又想到把刺竹剖成細條可用來綑綁甘蔗使用,這種細竹條柔軟好用,各地種植甘蔗者紛紛下單來採購。由於數量非常龐大,這項工作幾乎大大小小都加入,大人負責將竹枝剖成細竹條,小孩下課後負責數數,一把50條,500條一捆,再銷售全台各地。
  庄內除了供奉清水祖師,還有四甲廟供奉福德正神,早期祭祀圈包括東勢、松腳、花園、田中央四庄。民間習俗,福德神有兩種帽飾,一種員外帽,一種宰相帽,由於四甲廟祭祀圈內的方家祖先得過功名,所以,廟內福德神得以配戴宰相帽,這是四甲廟與其他廟宇不同的地方。
  後來因為各庄土地重劃,讓原座落在東勢與五甲交界的四甲廟被劃歸到五甲里。所以,四甲廟遂變成祭祀圈雖在東勢、松腳、花園、田中央,廟地卻在五甲里庄地的現況。
  日治時代日本制度是以保做基礎,設置一個保正,還有聯合保,這是地方自治的基礎。關廟共17保,當時東勢屬第10保,保正楊棍。

資料來源:臺南市關廟區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