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資料
中和村舊名五十戶,相傳日據時期,有日本移民五十戶,來台居於此地種植菸草,後來因洪水暴漲,造成三十戶移居土庫北安、八戶庄。目前居民係後來由福建遷來定居。
光復後原為詗雄縣里港鄉瀰力肚村,民國三九鄉中和村。本村居民,原有浙江省溫領縣遷居大陳義胞約60戶定居於此,因後代均出外謀生,目前僅存數人。現全村有320戶,人口1,121人,居民均為閩籍,大都務農為生。
村內有土庫國小,為原溪北四村居民求學唯一之國校。
資料來源:屏東縣里港鄉公所
基本資料
中和村舊名五十戶,相傳日據時期,有日本移民五十戶,來台居於此地種植菸草,後來因洪水暴漲,造成三十戶移居土庫北安、八戶庄。目前居民係後來由福建遷來定居。
光復後原為詗雄縣里港鄉瀰力肚村,民國三九鄉中和村。本村居民,原有浙江省溫領縣遷居大陳義胞約60戶定居於此,因後代均出外謀生,目前僅存數人。現全村有320戶,人口1,121人,居民均為閩籍,大都務農為生。
村內有土庫國小,為原溪北四村居民求學唯一之國校。
資料來源:屏東縣里港鄉公所
基本資料
土庫村位於省道台三線旁,里港大橋北面,所轄包括土庫、南興(舊名一組)、北安(昔稱22戶)、林子頭(今之東榮巷)、信國、定遠等六個部落,合稱為土庫村。居民以閩南為主,大約在雍正十一年間,陸續自福建遷台定居於此。
隨後,於54年間,滇緬義胞由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安置定居於信國、定遠。本村地名,因年代久遠,己不可考,唯據村內耆老口述,以其土質深厚,為務農之上好田地之謂,故稱為「土庫」。
日據時期屬於里港庄第十保。村內有三和國小、信國分校,及三和派出所。目前戶數有801戶,人口2,830人,為本鄉第二大村落。
資料來源:屏東縣土庫鄉公所
基本資料
過去興安村、興全村同隸屬於興化,在清光緒年間先民由福建興化移居來。此在日據時代興全村為一保,興安村為二保。台灣光復後(民國39年)行政區域調整改為興安村、興全村。
歷年社區評鑑獲獎紀錄
年度 | 獎項 |
104年 | 甲等社區 |
109年 | 特殊貢獻獎 |
110年 | 特殊貢獻獎 |
111年 | 特殊貢獻獎 |
111年評鑑資料(點選名稱即可下載)
相關圖資
相關圖資下載(點選即可下載)
基本資料
屏東縣九如鄉玉泉村全年湧泉不斷,因遭養豬廢水及家庭廢水排入污染,水質污濁,生態受到嚴重破壞,數量眾多的螢火蟲快速消失。去年,地下湧泉經過水域整治,回復舊時清澈,便成螢火蟲樂園,成為九如鄉新興的熱門景點。屏東縣九如鄉玉泉村玉泉溪榮泉橋下游一帶,因有湧泉,是螢火蟲重要棲地。湧泉是區是屏溪的支流隘寮溪,從三地門出山後,在屏北地區堆積形成廣大的沖積扇面,涵蓋里港、九如、鹽埔、長治、內埔、麟洛、屏東市等。而高屏溪西靠旗山中寮山腳下蜿蜒流著,下滲的地下水經過潛藏後,在沖積扇面前端滲出,於是在屏東市的水源地、九如鄉的玉泉村便有湧泉的原因。也就是在地形上所稱的「扇前湧泉」。
111年評鑑資料(點選名稱即可下載)
相關圖資
相關圖資下載(點選即可下載)
照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