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日期:1090615
位在將軍溪附近低窪處,廣山里被列為最會淹水地區,這裡房子老、人也老,八八風災大淹水後,居民驚覺氣候變了,他們的選擇卻不是搬遷,而是導入「社區為本調適」應變。
地勢低窪、鄰近將軍溪的台南將軍區廣山里,每逢豪大雨,淹水是家常便飯,一小時下5公分雨量就淹水。在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所列的淹水潛勢區,這個里被歸為將軍區淹水潛勢最嚴重的區塊之一。「一年至少淹10次以上,」廣山里里長吳泰源說。然而,廣山里的選擇不是無止境花錢拚命加高堤防,或消極的遷離家園,卻能跟水患共存。
八八水災,是廣山里面對水患思維的轉捩點。氣候變遷引起的極端災害,讓他們不能不注意。災後政府開始在各地推動自主防災計劃,廣山里也從2013年起,被列入台南市水利局培力的自主防災社區之一。但是光防災還不夠,他們用最新的物聯網科技,加入智慧面向,讓人與災害能共存而不受災。轉向關鍵,來自台南市環保局與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建立的連結,將國際上談論的「社區為本調適」(Community Based Adaptation)結合參與式預算,讓理論落地。
「社區為本調適是國際上近年的新趨勢,」智庫執行長趙恭岳說,以前談氣候變遷調適都是由上而下,後來發現這樣不接地氣,難以長久。要由下而上結合社區智慧,就像醫生跟病人,深入聊才知道該開什麼藥方。廣山里,就是社區為本氣候調適的絕佳案例。他們不僅主動向外尋求資源,還成為「台灣之光」,到國際論壇上分享。
現在的廣山里以更警醒的態度,加上智慧科技幫忙,讓高齡化偏鄉社區,也能與日益頻繁的災害和平共存。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