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日期:1100907
划龍舟雖是華人獨有的文化特色,但真正划過龍舟的人想來並不多。不過來到雲林縣大埤鄉西鎮村參觀,卻有全台灣獨一無二的「兜風龍」可以乘坐。這艘龍船陸上行舟,從村子頭鑽到社區尾;掌舵人唐文卿是西鎮村蟬聯八屆的村長,更是說故事高手,在「迺街」過程中,西鎮村的歷史化成歡聲、鑄就笑語,賓主盡歡的農村之旅,最是教人心曠神怡。
兜風龍的靈感,其實是來自社區過往淹水逃難時的橡皮艇,「每次淹水一、兩天,居民會用橡皮筏通行,水面上有烏龜也有游魚,畫面很有趣。」居民苦中作樂的行徑,轉身成為陸上行舟的導覽,帶大家瞭解西鎮社區如何走過水患,以創意翻轉了西鎮的未來。
72 歲的唐文卿是西鎮村連任八屆的村長,兜風龍是他的得意之作。唐文卿過去沒有鐵工的經驗,當然也不是學設計出身,他謙稱莊稼人就是什麼都會一點,兜風龍是「無師自通、通力合作」的成果。
8 年前決定製作龍船時,光是龍形的比例就費了他一番心思,他站遠、站近,在不同角度觀察,憑感覺以形畫形,「龍船太短難看、太長難駛、太高危險、太矮像玩具」,都是他拿捏出來的經驗。約兩人寬的船身由白鐵焊接,底部安裝輪胎,兩側釘上裁切成龍身的木板,頭尾裝上龍頭、龍尾後,再固定幾塊木條當座椅,全台獨一無二的兜風龍就此誕生。
不過要想陸上行舟,還需要動力,幾位出外打拚有成的年輕人捐了個小型耕耘機用的引擎安裝在兜風龍上,餵食汽油後,要跑多遠都不成問題。唐文卿還打算再製作一輛電動兜風龍,「吃電的,卡安靜」,待經費到位後就會執行。
淹水時划橡皮筏成為靈感來源
西鎮村地勢低窪,在北港溪、虎尾溪及三疊溪的包夾下,每有颱風或豪降雨,村內必定淹大水,許多家宅牆上都留有水線痕跡,水患是村人共同的記憶。唐偉仁還記得,「彼時做大水,阮攏爬上厝頂,等大水退去。」老舊房屋天花板都留有孔洞,不難揣想大水來時居民爬上屋頂避難的驚險畫面。
直至延潭大排、舊庄中排、興安中排發揮功能,大埤鄉抽水站興建後,過往讓人滅頂的水患,情況已大為好轉。「現在淹水至多只到腰部,村民都覺得很開心。」唐偉仁道出居民良善、樂觀的天性。
西鎮村從 98 年起從事社區營造,101 年起又參加水利署的自主防災社區,守護隊淸理水溝防止垃圾塞住水道、作防災預演,豪大雨來的時候,會在河川觀察,如果水位過高,就會啟動 SOP 開始社區防災的工作,疏散老人等等。
除了讓社區改頭換面外,也吸引很多參訪的團體,只是有些人來看防汛設施,有些人要看社區老屋重建,但村子裡巷道狹窄,不宜通車,若有共乘的交通工具,解說也比較方便。
「我們想到,每次淹水一、兩天,居民會用橡皮筏通行,水面上有烏龜也有游魚,畫面很有趣。」居民苦中作樂的行徑,轉身成為陸上行舟的導覽,沒有被水患打敗的社區,掙到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榮光。
唐偉仁提到,西鎮村沒有大型產業,因為水患頻繁,組建溫網室極易「放水流」,所以要經營有機農業也有困難。在百無一是的困境中,他們乾脆擁抱天生的缺點,既然西鎮村多水患,他們便以「翻轉水患,打造西鎮的驕傲」為主題,敲鑼打鼓起將水患當特色來經營。水患是苦,但也因為有水,讓西鎮村生態豐美,居民更加團結
資料來源:上下游News&Mark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