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日期:1101008
台灣受氣候異常影響,一場豪雨,就可能讓城鄉淹水、居民不安,如何有效自主防災成為地方施政重點。桃園市讓市民免於災害侵擾,打造安居之城的軟實力,深受國內外肯定。2017年至2020年連續4年榮獲績優直轄市殊榮、美日等7國來桃園取經交流等,包括蔡英文總統也對桃園推動防災社區績效表示肯定。桃園市政府水務局與社區組織合作,啟動水患自主防災,透過智慧科技、就地即時救援,以及串聯企業與在地資源,讓社區鄰里的動員發揮最佳效益,打造創全台之先的防災新典範。
「除了積極以整治工程來改善,防災更要加強民眾自主組織,尤其現在極端氣候以短延時強降雨為主,地方有自主防災的能力,就能快速的疏散避難,有效地降低災害的影響,正是打造韌性城市的關鍵力。」桃園市市長鄭文燦表示桃園市政府水務局積極組織社區啟動自主防災,結合民眾與在地資源,打造「新思維、新防災、新合作」的三新社區,目前有28個水患自主防災社區,這些社區都曾有淹水情形,由市府提報經濟部水利署獲准成立的自願組織。
新思維、新防災、新合作,社區自主動員達成減災效益
所謂「新思維、新防災、新合作」的三新社區,分別指的是「新防災社區」將防災工作做為基礎,由社區發揮自主防災的效果;「新思維社區」則是持續導入智慧科技及永續概念,讓防災有各種無限可能,創新且讓參與志工感到榮耀;而「新合作社區」是指社區成員互助融合,拓展有限的資源,發揮公私協力的優點。
「把握救災的黃金30分鐘,動員左鄰右舍的即時救援,就能達到最佳效果。」鄭文燦表示,防災社區必須因地制宜,由市府協助社區與在地企業溝通,以及結合在地產業共同協力、回饋,創造防災永續化,把政府、科技、企業與社區由單點交織為立體,形成互相關懷的安心防汛網絡。
桃園防災社區的經驗豐富,不僅推動2處總面積達到9.3公頃民間休耕農地與閒置農地做在地滯洪、媒合市內41間企業共同防汛,同時結合工程與非工程並進的方式,串聯上中下游三大措施,全面改善淹水的問題,另外也建置3組同水系防災網,守望相助長達12,185公尺的河川沿岸。未來市府會持續精進,將防災自主化、產業化,將防災提升到自給自足,使防災社區永續發展,打造創全台之先的防災新典範。
資料來源:遠見雜誌